胡萍老师 | 强行把尿给孩子带来的破坏

原标题:胡萍老师 | 强行把尿给孩子带来的破坏

“把尿”是指成人抱着孩子强行要求孩子大便或者小便,在这里,我们将“把尿”的范围扩展到了成人不断提醒或者要求孩子大小便,因为成人的提醒和要求干扰了孩子排便控制系统的发展,对孩子排便控制系统的发展带来了破坏。

家长提问:儿子刚刚满月,白天一有尿就哭,给他打开尿布,他才能尿出来,我知道把尿不好,但这种情况总让我跃跃欲试,想把孩子抱起来解便,又担心把尿不好,该怎么办呢?

有的孩子天生不习惯解便在尿布里,出生后不久他们就会向成人发出排便的信号,当孩子发出信号要尿尿了,成人可以抱起孩子解便,这不是把尿。

所谓的把尿,是指孩子没有便意,

成人要求孩子一定要尿出来。

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不尿裤子意味着孩子乖,父母教育得好,反之就是父母失职,孩子不乖。于是,孩子尿裤子行为直接关系到了成人教养孩子的水平和成人在人前的面子。

我到连云港讲课时,与一所幼儿园的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谈到了一个新入园的两岁男孩。男孩的妈妈和奶奶送孩子入园后,要求老师每隔半小时必须让孩子去小便一次,孩子绝对不能够尿裤子。奶奶很得意地说自己把孩子教养得很好,一直按时控制孩子的小便,从不尿湿裤子。然而,这是一所新理念的幼儿园,两岁多的孩子可以自主大小便的时间,想什么时候解便都可以。这个要求显然给老师们出了个难题:是顺从孩子奶奶的意愿,还是尊重孩子的发展?

1. “把尿”传统形成的原因

案例: 孩子一直是爷爷奶奶带,出生后爷爷奶奶就拿个罐子给孩子接尿,老人不断给孩子喝水,然后几乎就是看着表,20分钟左右就给孩子接尿,孩子不尿老人就不将罐子拿开,一定要让孩子尿几滴才算了事,到现在也是这样,现在孩子3岁多了,经常尿裤子,爷爷奶奶就说孩子是故意使坏……

给婴儿把尿是我们的古老传统,这个传统延续了上千年,现在依然盛行,我们来看看这个传统延续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省钱。

很多年前,大部分的国人都受着贫困的折磨,给婴儿把尿可以减少洗尿布所需要的花费,现在,虽然我们经济有很大的好转,但“少花钱”的理念根深蒂固,父母依然为孩子把尿,因为把尿可以省下购买更多纸尿裤的钱;

第二个原因是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成人总是认为,把尿能够让孩子形成大小便的好习惯,期望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大小便,比如,成人在每天上午10点要求孩子大便,不论孩子当时是否有便意,都要强行要求解大便,成人认为这样定时定点要求孩子大便,孩子就会养成每天10点大便的“好习惯”了;

第三个原因是功劳心态。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尿湿裤子,或者从来不大便在裤子里,成人就会以此为荣,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

2. 频繁把尿给孩子带来的破坏

成人强制性的要求孩子按照成人意愿大小便,其结果是对孩子自身大小便控制能力发展的破坏,这些破坏有:

第一个破坏:括约肌功能发展滞后。

在孩子还没有感觉到便意的时候强行把尿、不断提醒孩子去洗手间排便排尿(水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当尿液还没有装满膀胱,括约肌还没有被刺激,膀胱里的小便就被成人强制性地让孩子排泄掉,括约肌受到的刺激越少,其功能的完善就越滞后;成人的这些行为破坏了孩子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发展。

第二个破坏:孩子难以建构自身排便反射。

被强行把尿、被不断提醒大小便、被强行要求解便的孩子,排便反射是由来自外界的成人指令控制,而不是孩子身体自身的神经反射。当有外界指令的时候,孩子就遵从外界指令排便,当无人提醒或无人把尿的时候,孩子的膀胱即使已经装满尿液,他也不知道去洗手间脱下裤子坐在马桶上排尿,此时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

案例: 女儿3岁多,在家里我总是怕她尿裤子,总是替她想着,经常提醒着她小便,所以不会尿裤子。在幼儿园里,如果按照老师定时上洗手间的规律,有老师提醒她就不会尿裤子,只要我不提醒她,或者老师不提醒她,她就会尿裤子,这种情况持续一年了,是什么原因呢?

案例中女孩到洗手间解小便的指令来自于妈妈的提醒和幼儿园老师的提醒,而没有自身排小便的神经指令,所以,孩子只要失去了外界给与的到洗手间排便的指令,就会尿裤子。

第三个破坏:孩子的人格建构遭受破坏。

孩子因为自身控制小便的能力发展滞后,在同龄人都已经不尿裤子的年龄,孩子还在尿裤子,这样的行为会遭致成人的责骂、小伙伴的嘲弄和玩笑,导致尿裤子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3. 排便反射被破坏后的修复

生命本能的发展有一个永恒的法则:在发展中被耽误了的生命本能,会寻找时机重新发展和建构。

由于排便控制系统功能是人类生命中必须完善的一个基本功能,一旦遭到破坏,生命本能就会自行启动修复过程。

当成人不再24小时控制孩子,孩子可以自由大小便的时候,孩子的自身排便控制系统就获得了修复的机会。修复的过程是从婴儿阶段的排便模式开始,重新经历上述自身排便控制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修复过程的原则有:

原则一,给予孩子重建排便自身控制系统的时间。

案例:儿子今年7岁半,从小我们对孩子的大小便控制得很好,按时给孩子把尿,每半小时一次。孩子进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很负责,每隔半小时就会要求他解小便,孩子很少尿裤子。但是,自从孩子6岁半上小学后,他开始尿裤子,还将大便也解在裤子里。现在,我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学校,一定要监督他解了大便才离开,最近他开始不配合我。昨天,孩子在学校操场参加升旗时又将大便拉在裤子里了,接到老师的电话我都要崩溃了!儿子在学校经常尿湿裤子,我每天都给他准备了干净裤子放在书包里,害怕同学笑话他,他常常忍着不敢换裤子。我带孩子到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孩子都是正常的,没有智力方面的问题,也没有泌尿系统的问题。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帮帮我!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自身控制大小便的能力被成人破坏了,孩子的排便指令不是来自自身神经反射,而是来自父母和幼儿老师的指令,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小学老师不再控制孩子的大小便,母亲因为上班不能够陪孩子在学校,此时,孩子的大小便控制系统便获得了修复的机会,孩子回到婴儿状态,从尿裤子开始,需要经历四个完整阶段才能够获得修复。

由于孩子这样的情况不适宜在学校,建议父母让孩子休学一学期,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完成这一段修复,等孩子的大小便控制能力发展完善之后,再进入学校学习。否则,孩子在学校尿裤子的行为会被同伴羞辱和耻笑,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使孩子难于融入同伴群体。

原则二,放松心态帮助孩子重建排便反射系统。

案例:女儿2岁,爷爷奶奶带她的时候,看着表提醒女儿到卫生间小便,每隔半小时就提醒一次,女儿如果不愿意,他们就强迫女儿去上厕所,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小便很紧张,生怕孩子尿裤子,担心洗太多的裤子,结果女儿特别痛恨上厕所,故意尿湿裤子,尿完了还自己打自己屁股。后来我把孩子接回来自己照顾,不提醒女儿小便,以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女儿尿湿裤子了我就及时换掉,并告诉她“如果尿湿裤子就告诉妈妈”。刚开始的时候女儿一天要尿湿很多次裤子,两个月后女儿的情况才改变,现在她有小便时就告诉我或者自己坐马桶。我觉得父母不要对孩子尿裤子感到紧张,大人的紧张情绪会传染给小孩,越紧张尿得越多,父母要相信孩子会做得越来越好的!

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对女儿做到了真正的接纳和信任,孩子就能够修复。很多成人在对待孩子的小便问题上,更担心的是孩子尿湿更多的裤子,裤子比孩子的掌控能力发展还重要,如果这样来计算育儿行为的价值,那就得不偿失了。为了孩子的发展,多给孩子准备几条裤子,让孩子去尿吧!

原则三,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修复行为。

案例:女儿3岁以前都是老人带,3岁后到了幼儿园突然爆发尿裤子,我看了胡老师的书后才明白是因为之前老人干涉过多导致了孩子尿裤子,后来我也尝试和老人沟通,但是老人很理解不了,一直认为是肾虚,要补。后来我自已带孩子,孩子的尿裤子现象更厉害了,我调整自已的情绪,尽量接纳,可是最近越来越厉害,我感觉她明明知道自已要尿了,可是就是不去卫生间,有时候她一边对我说我要尿啦,一边随地就尿,不管是在家里的客厅还是大街上,我觉得自已真的很焦虑,尤其在街上,她不脱裤子就尿啦,别人都用很奇怪的眼光看着,我想,就算我自已不在意,可是别人一直这么看她可能也会伤害到她的小自尊呀,尤其在幼儿园,怎么办呢?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突然爆发尿裤子的行为是孩子修复被破坏的排便控制系统的开始,一旦孩子进入修复行为,排便系统失去外力控制回到了婴儿状态,回想一下婴儿尿裤子的状态也是无序的,妈妈就能够理解女儿为什么尿裤子是如此的无序状态了。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没有对女儿负责,老人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孩子如今的排便问题,妈妈应该真心地接纳女儿的修复过程,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赎罪”,有了“赎罪”的心理,妈妈才能够放下自己的焦虑,才能够真正接纳女儿目前尿裤子的状况,才能够有耐心陪伴女儿修复,才能够不在乎外人怎么看待女儿尿裤子。只要妈妈放松心态,女儿的修复就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妈妈需要耐心等待。

原则四:父母需要反省自己的养育方式。

案例:女儿3岁多了,自己还不知道说大小便,如果幼儿园里老师让她去厕所就没事,否则就会尿裤子,入园都一年多了,跟她说过无数次了,告诉她要尿赶紧自己去厕所,就是不去。在家里因为我总是提醒她,所以不会尿裤子,我自己觉得没有对她太严格啊,为什么孩子这么大还不知道自己去卫生间解便呢?

妈妈错误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女儿排便控制系统发育不良,孩子的排便反射不是来自自身神经反射,而是来自外界指令,一旦失去外界指令她就无法控制。妈妈应该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学习新的育儿理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给予女儿一个发展自身控制排便系统的机会。

4.“训练”孩子如厕的方法

案例:女儿1岁半,有便意的时候会自己说尿尿,孩子从几岁就要训练她到洗手间尿尿呢?

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编著的《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一书中指出:

“孩子们需要从生理上和认知上为排便做好准备,而且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轻松自在地实现这个目标。在孩子的年龄尚未满18个月之前,很少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试图在此之前训练孩子,几乎是肯定会导致参与各方(成人和孩子)的挫败和冲突。大部分孩子都是在两岁到四岁的某个时候为如厕训练做好了准备的。”

由此,我们建议,在孩子2岁以后,等孩子做好了如厕的心理和认知准备之后,我们才开始训练孩子如厕或者坐马桶。

那么,孩子出现那些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孩子已经做好的准备呢?《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一书告知了父母,当孩子出现以下表现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如厕了:

“事先,你的孩子就用语言或者非语言(比如,紧紧地抓住自己,或者脸突然变红了,交叉着双腿等),表明了他排泄的需求;你的孩子表现出关注他自己的排泄习惯或者你对它们的反应;你的孩子选择观察——可能是为了模仿——你的排泄行为;对于包着尿布或者在它上面排泄,你的孩子表现得非常不舒服;你的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地穿脱宽松的裤子。”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我们要训练孩子的大小便,所谓的大小便训练,就是在孩子已经发出大小便信号的时候,我们及时地帮助她认识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坐上马桶——然后排便。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懂得这个程序。

训练孩子大小便的正确目标是帮助孩子认知在什么地方大小便,而不是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大小便,

大小便应该由孩子自己来掌控,这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大小便的必经之路。

对于我的孩子根儿的大小便问题,我和先生很默契,我们认为根儿尿裤子或者解便在裤子里是很正常的,否则怎么叫孩子呢。儿子出生后我们没有刻意地训练他的大小便。儿子出生后吃母乳,不成形的稀便每天3~5次,我知道这是正常的。添加辅食后大便每天1~2次,成形软便,他每天早上醒过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便。掌握这个规律后,我们在他早上醒来后就抱着他解便在马桶里。我们给根儿准备了足够的裤子和尿布,到了1岁左右,我们在客厅里为他准备了一个尿盆,避免了他来不及到卫生间而造成的紧张,他一旦发出小便的信号,我们就将尿盆端到他面前,渐渐地他知道了他专用的尿盆,小便的时候就自动走到尿盆前解便,后来我们将尿盆移动到卫生间,他便跟着尿盆来到卫生间小便,这一切过渡得很自然。我们坚信随着儿子的长大,他就能够掌控自己的大小便,所以,我们安心地等待孩子建构大小便的掌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而没有强行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大小便。

我们越是顺应孩子的排便控制发展规律,孩子就越能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这是一位妈妈的经验分享:“女儿4岁10个月,出生后从来没有把屎把尿过,不知道尿湿了多少条裤子,穿了多少钱的纸尿裤啊,亲戚朋友都说我们做得不好,但我依然坚持。现在女儿每天大便一次,可以自己上厕所,偶尔晚上会尿床,孩子的大小便都能够控制。”

5.被把尿的孩子一定会出现问题吗?

案例:在中国,很多家庭的小孩几乎都是定时把尿长大的,特别是由老人带的小孩,听说目前的很多幼儿园里也采用的是定时15-20分钟让孩子们上一次洗手间,大家似乎也都认可这样的行为,但并非所有的孩子成长之后都会出现排便的问题。那么,出现问题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呢?有数据支撑吗?出现问题的孩子有什么共性吗?

正像这位妈妈所说的那样,中国大多数孩子被成人定时把尿,进入幼儿园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里解便,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在这样的模式中长大,长大之后也没有出现什么排便问题,由此,这位妈妈才会有了这样的疑惑。

在我十多年的研究中,我没有就孩子被把尿后有多少会出现排便问题进行数据统计研究,这样的研究只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我能够告诉读者的是:

“在我接触到的排便问题孩子中,长期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的孩子,排除疾病和生理因素,都存在照顾者长期执着地定时对孩子把尿,或者用提醒的方式要求孩子解便,无一例外。”

“一些孩子被把尿也没有出现问题啊”,这样的结论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当孩子身体没有产生便意,却被成人要求解便,强行把尿把便就形成了,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出现排便问题的孩子有以下一些共性:

第一是被长期(持续2-3年以上)把尿或者长期经常被提醒解便的孩子;

第二是被执着把尿的孩子,“执着”意味着成人几乎控制着孩子每一次大小便,生怕孩子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孩子的每一次大小便;

第三是被定时把尿,照顾者定时定点地对孩子把尿,或者提醒并控制孩子排便,并且一定要求孩子按照照顾者的意愿解便。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孩子,一定会出现排便问题,这些孩子在6岁左右都还存在经常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的问题,或者在成人的提醒下才会去解便,没有成人提醒孩子就会解便在裤子里。

如果成人对孩子有把尿的行为,但并非满足了如上所述的三个条件,那么,孩子的解便问题可能不会太明显,成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执着与不长期坚持都给孩子带来了修复的契机,孩子就会有机会完善自己的排便反射体统的发展。

“一些孩子被把尿也没有出现问题啊”,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只排除了排便系统出现的问题,没有思考孩子在心理和人格上的健康发展是否被把尿破坏。成人对孩子的强行把尿,破坏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在生理上的自我管理发展,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大小便都不能够自主,要听命于他人,孩子人格中最重要的尊严、独立性、自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被把尿破坏,这些破坏不能够让我们“显而易见”,这不等于孩子“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无力反抗父母或他人对我们的控制,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看似与把尿无关的人格特质,或许就是在被强行要求解便的时候形成的。

注:本文内容节选自《善解童贞1:0-6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关怀》

(完)|